历史典故 > 刺刀见红

主谓 原指打击对方要切中要害,敢打敢拼。现也比喻遇事认真负责,毫不马虎。赵瑜《强国梦》:“如此‘~敢打敢拼’的考核和淘汰制度,筛掉了不少虽然球技高超却不具备教练才能的‘明星’们。”△多用于斗争方面。


【旧义】 刺刀上要见血。原为军事用语,用于形容肉搏刺杀敌人时不手软。

【新义】 借喻一种敢于暴露思想的精神,一种做事非常认真的态度。

【例】 ① 开好民主生活会……要自觉克服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的思想,真正落实“三个关键”要求,实质在敢动真格,务求实效,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上“刺刀见红”。(乐山日报2005.4.7)

② 防堵公车私用不难 关键是处理时能否“刺刀见红”(光明观察2007.8.21标题)

③ 亚足联高层的权力争斗已经到了刺刀见红的最后阶段(宁夏新闻网2009.5.8标题)

④ 思想交锋 他们敢于“刺刀见红”(解放军报2010.11.21标题)

⑤ 统计局官员说,改革已经到了刺刀见红的阶段,会遭遇既得利益者更大的阻力。(瞭望东方周刊2011.1.4)

【辨说】 “刺刀见红”语出俄国·苏沃洛夫。苏沃洛夫(1729—1800)是俄国著名陆军将领,曾任俄奥军总司令,授大元帅衔,他在所著《制胜科学》中说:“刺刀见红是步兵之魂。”我国抗战时期,115师师长林彪在平型关大捷之后,也曾说过“敢于刺刀见红的部队才是过硬的部队”的话。在陆军时代,步兵的三大技术就是刺杀、射击和投弹,就目前世界的陆军看,大多数国家在步枪装备上还保留有刺刀,刺杀技术至今在陆战中依然是实用和有效的。但刺杀除了技术之外,更需要有勇气和胆量,所以我国在战争年代的口号就是“要敢于刺刀见红”。

【结构分析】 动词性偏正结构。

刺刀见红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