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在线 > 《苏长公密语 十六卷首一卷》


此书于东坡文“姑略其论、策、奏疏诸文之显而易窥者,而独取颂、偈、铭、赞、记、传诸文之最沉密者”,并辑李贽、王纳谏、陶望龄、钟惺等评语,为编辑者家中“密谛”,故称“密语”。《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宋别集类著录。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任何名世的文学家几乎都是悲剧人物,任何传世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是悲剧作品,苏轼也不例外。有人说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我却认为爱情最多能算是文学的永恒题材,理想同现实的矛盾才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矛盾,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我研究苏轼,常常为他的伟大抱负及他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不屈不挠的奋鲑精神所感动,也常常为他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哀叹。他生活的年代,是北宋王朝的鼎盛年代,也是北宋王朝危机四伏的年代。在他生活的六十五年里,宋王朝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进行过两次大的改革,即所谓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苏轼直接?入了围绕熙宁变法所进行的鲑争。这一争几乎长达半个世纪,导致的不是宋王朝统治的巩固,而是北宋的灭亡。苏轼从小“奋厉有当世志”,认为“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最后竟“致”出了宋徽宗这样的昏君、亡国之君,在他死后二十七年,北宋就灭亡了。宋仁宗读到苏轼兄弟的应试文章,喜曰“为子孙得两宰相”。但苏轼一生从未获得相位,相反,他从仕四十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贬所度过的,以至他在临死前发出了“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沉痛哀叹。可悲的现实和不幸的经历是对他“致君尧舜”的美妙理想的无情讽刺。“议论常公于身后”一句,是宋孝宗概括南宋初年为苏轼恢复名誉时说的话,但用来概括苏轼逝世900年来历代对他的评价也是大体符合实际的。
朝代/国别:明
创建时间:天启年间
版本:朱墨套印本
收录单位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
作品信息 :书前有明天启元年李一公引。卷首刻:李一公闇生甫选、杜承仕甫校。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