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在线 > 《[道光]乌石山(福建福州)志 九卷首一卷》


福州城中,于山、乌石山、屏山三山鼎立,乌石山尤为著名。乌石山又称乌山,位于福州城内西南隅,郭柏苍称:“射乌山,……汉何氏九仙九日登高,引弓落乌于此,故名。”唐天宝八年(749年)敕名“闽山”。北宋熙宁间知州程师孟以其胜景可比道家之蓬莱、方丈、瀛洲,故又称“道山”。乌石山风景秀丽,古迹甚多,尤其摩崖石刻。其中,最古老的当数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郡守李阳冰的《般若台记》,迄今已一千二百余年。住持僧惠摄曾重勒;“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其后又据拓片重刻。山东麓的乌塔,前身为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兴建的“无垢净光塔”,宋乾符六年(879年)塔毁,仅存《无垢净光塔铭并序》碑,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乌石山的景观很多。如建于最高峰邻霄台边、纪念唐末处士周朴的刚显庙;建于清初顺治间的道山观、玉皇阁、三宝殿、鬼谷子祠、吕祖宫,还有天香台、古放鹤亭、蟠桃坞、道山亭、霹雳岩、古涛园、黎公亭等等。乌石山的最盛时期是在唐、宋。宋诗人谢泌诗云:“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景观逐渐消失,山的范围也不断缩小。尤其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帝国主义者在福州建教堂,设学校,魔爪也伸向风光秀丽的乌石山,这引发了福州人民的反抗,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的史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乌石山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成为人民群众休憩游览的胜地。乌石山古无志书,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始有郡人郭柏苍纂辑之《乌石山志》;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九年重刻。现存福州天开图画楼刻本,吴大擀刻板,全书十卷。首卷外,一名胜,二古迹,三寺观,四祠庙,五第宅园亭,六石刻,七人物,八仙释,九志余。据自序,志成将五十年,又复续修,扩充内容,使后刻较前刻倍之,其例每条先叙述其厓略,后用夹注,并广采诗文以证,为其特色。纂辑者郭柏苍(1815~1890年),字蒹秋,又字青郎,清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是福州近代著名的博物学家、笔记散文作家和诗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于乡,历官训导、内阁中书及主事、员外郎。他“不慕禄仕,殚心有用之学”一生著述甚勤,有《补蕉山馆诗抄》、《沁泉山馆诗抄》、《竹间十日话》、《闽产录异》、《海错百一录》、《三元沟始末》、《福州历代浚湖事略》等,均辑入《郭氏丛刻》中。
朝代/国别:清
创建时间:道光22年1842
版本:刻本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