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 柯亭竹笛

【典源】 《艺文类聚》 卷四十四引晋·伏滔《蔡邕长笛赋》序曰:“余同僚桓子野,有故长笛赋,传之耆艾,云蔡邕之所作也。初,邕避难江南,宿于柯亭,柯亭之馆,以竹为椽,仰而眄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奇声独绝,历代传之。”《后汉书·蔡邕列传》注引张骘 (zhi)《文士传》曰:“(蔡邕) 告吴人曰:‘吾昔尝经会稽高迁亭,见屋椽竹东间第十六可以为笛。取用,果有异声。’”

【今译】 汉代蔡邕精通音律,他在江南避难时,曾住在柯亭 (一说高迁亭)。仰头见到馆舍屋椽的竹子,蔡邕说:“这是制笛的良材。”于是取下做笛,果然声音奇绝,不同凡响。蔡邕曾任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

【释义】 后以此典指被埋没的人才;也形容善于识才辨物; 亦用以咏笛。

【典形】 椽笛、看椽有笛、柯亭椽、柯亭奇竹、柯亭竹、吴亭、中郎竹、中郎仰看屋、物比柯亭。

【示例】

〔椽笛〕 明·袁宏道《赋得野竹上青霄》:“椽笛知遗族,渔竿识旧桩。”

〔看椽有笛〕 北周·庾信《明月山铭》:“看椽有笛,对树无风。风生石洞,云出山根。”

〔柯亭椽〕 宋·黄庭坚《戏用题元上人此君轩韵》:“中郎解赏柯亭椽,玉局归时君为传。”

〔柯亭奇竹〕 南朝梁·萧衍《咏笛》:“柯亭有奇竹,含情复抑扬。”

〔吴亭〕 北周·庾信《拟连珠》:“是以欲求其真,晋阳有自埋之蒿; 若赏其声,吴亭有已枯之竹。”

〔中郎竹〕 清·黄景仁《又题其曝书图》:“移官只载中郎竹,去越何来陆贾金。”

柯亭竹笛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