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 韬光养晦

谓敛藏才智,不使外露。清.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亦作“晦迹韬光”。元.王仲元《江儿水.叹世》曲:“竹冠草鞋粗布衣,晦迹韬光计。”金.侯善渊《益寿美金花》词:“物我俱忘,晦迹韬光德自长。”明.无名氏《太平宴》头折:“晦迹韬光为隐居,结茅成舍自耕锄。”亦作“韬光晦迹”。《醒世恒言》卷四○:“单说着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韬光晦迹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一旦出世,遇良工匠,切磋琢磨,方始成器。”明.无名氏《女学士》一折:“你正是怀才隐秀多聪慧,因此上韬光晦迹绝名利。”亦作“韬光隐迹”。金.马钰《满庭芳》词:“怀美玉,便韬光隐迹,二十余年。”亦作“韬光灭迹”。《太平广记》卷四九二引《灵应传》:“虑其后患,乃率其族,韬光灭迹,易姓变名,避仇于新平真宁县安村。”亦作“韬神晦迹”。《隋书.薛道衡传》:“粤若高祖文皇帝,诞圣降灵则赤光照室,韬神晦迹则紫气腾天。”


见“韬光晦迹”。张贤亮《小说中国》:“他们平时或是傲视群伦,好像众人皆昏我独醒,或是~,低姿态得能受胯下之辱。”


掩藏声名才华、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谓之 “韬光养晦”。

“光”指光亮、光辉,比喻才华、名声。

“韬”谓隐藏、遮掩。 “韬”本义为弓袋。 《诗·小雅·彤弓》:“受言槖 ( tuó) 之。”传: “槖,韬也。”唐·陆德明 《经典释文》:“弓衣也。”弓在袋子里,故有掩藏义。

“养”谓涵育熏陶,此谓积蓄 ( 力量) 。

“晦”义为暗,此谓时运不佳、背时。 “养晦”即谓蓄力于晦、亦即待时之义。

韬光养晦”语源于 《诗·周颂·酌》: “于铄 ( shuò) 王师,遵养时晦。”朱熹 《诗集传》: “于,叹辞。铄,盛。遵,循。此亦颂武王之师,言其有于铄之师而不用,退自循养,与时皆晦。”

后即以 “韬光养晦”表示暂时隐退、以待时机之意。梁·肖统《陶渊明集·序》: “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即其义。

韬光养晦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